送博主一杯咖啡

2018年12月9日 星期日

她在80年前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讲了个有关中国的预言

1938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典礼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用如下的断言结束自己简短的领奖词:

“如果不以我个人的方式提到中国人民,我就还不是真正的自己。在过去的那么多年里,中国人民的生活也就是我自己的生活。而他们的生活也将永远都是我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领养过我的中国与我自己的国家有许多心理上的一致之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自由的热爱。今天,当整个中国正在从事人类最伟大的争取自由的斗争的时候,我们更能够看清楚这一点。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更加敬佩中国。现在,中国人民正团结在一起反击威胁她的自由的敌人。有了这种对自由的决心(这决心深深地扎根于她的本性之中),我知道,她是不可战胜的。”

这不仅是充满激情的断言,还是充满智慧的断言。6年零9个月之后,这位美国作家对领养过她的大地的预言,不仅成为确凿的史实,还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中国是“不可战胜的”!在80年前,当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而包括广州和武汉在内的大部分中国城市都已经沦陷的情况下,这完全出人意料又似乎与文学毫无关联的断言,会在灯火辉煌的颁奖典礼上引起怎样的震撼?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1973),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出生4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先后在镇江、宿州、南京、庐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她是唯一一个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著有《大地》《龙子》《庭院中的女人》等作品。

被“身份危机”困扰终生

许多人都会记得,在20世纪的最后那20年里,正在改革开放的湍流里“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上的许多“盲点”,都有过热烈的讨论。其中的一个“盲点”就是:有着深厚传统的中国文学,为什么仍然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光顾?当赛珍珠充满信心的断言将我们带向历史深处的时候,我们知道那只是一个与民族自尊心相关的伪问题。事实上,瑞典文学院早在1938年(也就是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40年)就已经对中国开放。或者说,关于中国的声音,早在1938年,就已经通过一条异常曲折的路线,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进程里的一个“亮点”。

值得深思的是,赛珍珠一直是腐败的国民党政权的强烈批评者。因此,当时中国政府驻瑞典大使馆的官员,拒绝参加她的颁奖典礼。也就是说,她关于中国“不可战胜”的激情断言,并没有当场被中国的代表听到。而因为赛珍珠不屈不挠的自由主义立场,与国民党政权不共戴天的新中国,也将她视为政治上的异己,将她的名字和作品完全屏蔽在文化的视野之外。



《龙子》,作者:赛珍珠,译者:丁国华、吴银根、刘锋,版本:漓江出版社1998年

也许赛珍珠本人对自己在中国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政治待遇并不感到意外。终其一生,“身份危机”一直是对她至深的困扰。从在镇江度过的儿童时代开始,赛珍珠就奇怪地感觉:当与美国人在一起的时候,自己的行为举止像是中国人;而当与中国人在一起的时候,自己的行为举止却又像是美国人。母语的状况通常是引发“身份危机”的最初和最强的因素。而赛珍珠不仅从小跟只会说汉语方言的保姆长大,她的父母也都能说流利的汉语。因此,汉语和英语都是她的母语。这种双重的母语结构,无疑是赛珍珠长年“身份危机”的温床。不过,这种特殊的结构也被因地制宜,成为了赛珍珠独特的写作过程和文学风格的基础。在成为美国的头号畅销书作家之后,赛珍珠曾经爆料自己的写作通常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用汉语形成“初稿”,第二步再将这头脑里的初稿“翻译”成英语的定稿。

赛珍珠在四十多年的写作生涯里,写作和出版了四十多部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用不注重形式的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其中的大部分作品甚至是一气呵成,也就是没有经过修改的过程。因此,“碎片化”以及叙述的不连贯和跳跃成为她写作的风格。这样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她作为传教士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熟读的《圣经》的熏陶,而在更大程度上则如她在写作的初期就反复强调的那样,是受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在颁奖仪式后的正式演讲里,赛珍珠以《中国的小说》为题,讲述自己的创作是如何从中国的古典文学里吸收营养,而与西方文学没有任何瓜葛。她如此坚定不移地与西方文学划清界限,既是实事求是的表白,也是扬长避短的策略。在注重艺术探索的西方主流文学界,赛珍珠的畅销一直为文学精英不屑,而她的诺贝尔奖更是为文学精英不齿。

用平等视角呈现中国

从一开始,关于赛珍珠的作品就存在两种读法:一是“文学的读法”,一是“文化的读法”。而到了80年后的今天,这两种读法之间的区分就更为重要。文学的读法针对的当然是文本的艺术特性,这的确应该说是赛珍珠作品的弱项;而文化的读法则主要关注作品与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文化交流过程)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赛珍珠无疑是一座储量极为丰富的金矿。因此,今天重读赛珍珠,我们应该从文化的读法上着眼。正因为这样,对赛珍珠的关注不应该局限于她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这一狭隘的视角,而应该从她是“中美文化的桥梁”(尼克松对她的评语)这样的广角切入。

作为“中美文化的桥梁”,赛珍珠的创作能够给读者带来许多的思考和冲击。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些思考和冲击似乎有更迫切的现实意义。比如前面提到过,赛珍珠自称自己的创作过程,其实是一个从汉语初稿到英语定稿的翻译过程。这样,在最终的英语作品里自然会留下汉语的痕迹。通常的看法是,这一类痕迹会妨碍英语读者的阅读。而赛珍珠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作品里保存汉语的原汁原味,而不是去顾及英语读者的感觉。



《大地三部曲》,作者:赛珍珠,译者:王逢振,版本:漓江出版社1998年

著名的例子是她曾经不顾出版商的强烈反对,坚持将“我的妈啊!”(并且生硬地直译为Oh,My Mother!)

这样的感叹句保存在作品里。还有,她特别习惯使用中国的人名,并且是按中国姓先名后的顺序使用,这不仅反映出她有优质的汉语语感,也反映出她对中国人的尊重(她原来也一直准备用《大地》主人公的名字Wang Lung做小说的名字)。生活在后殖民时代的萨义德,曾经在《东方学》里抨击西方文学里的殖民主义倾向。而赛珍珠远在殖民主义依然盛行的时代,在“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时代,就在用创作的实践彻底地清除殖民主义的精神污染。她关于中国的观察不是来自俯视,更不是来自蔑视,而是来自平视。她是第一个用平等的视角呈现中国的西方作家。她是第一个有胆识不仅不去讨好读者,反而还要用汉语的原汁原味逼读者就范的西方作家。她的作品的持续畅销,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双赢”的奇迹。

扫除一切“优越感的恶臭”

对于赛珍珠的人生,也存在着“文学”和“文化”这两种不同的读法。她不是与她同时代写作和出版并在她之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或者福克纳,她也不是继她之后(55年之后)第二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对她人生的关注,也应该立足于“中美文化的桥梁”这一无人取代的文化特征。我相信这就是最著名的赛珍珠传记(出版于1996年的Pearl S. Buck: A Cultural Biography)作者彼得·康恩(Peter Conn)

会在书名里凸显“文化”一词的原因。



Pearl S.Buck: A Cultural Biography,作者:Peter Conn,版本: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年8月

从文化的角度,赛珍珠的人生会引导我们去思考,她的“身份危机”怎样影响了她对中国的呈现,以及她对中国的呈现为什么能够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出其不意地击破“偏见的长城”成为头号畅销书的原因,以及这种呈现如何为斯诺的《西行漫记》在美国的流行奠定了心理的基础,并且时至今日仍然在影响着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除了这种桥梁的作用,赛珍珠还是美国民权运动和世界女权运动的先驱,还在保护智障儿童权益等领域做过开创性的贡献……她的人生是大于文学的人生,她的影响是超越文学的影响。



《赛珍珠在中国》,作者:[英] 希拉里·斯波林,译者:张秀旭、靳晓莲,版本:重庆出版社2011年1月

出版于2009年的赛珍珠最新传记《赛珍珠在中国》的最后一章,以《“优越感的恶臭”》(The Stink of Condescension)为题。在我看来,这个出自赛珍珠本人之口的词组,正好是赛珍珠人生和作品的关键词。赛珍珠整个的人生,就是向“优越感”发动的一场持久的战争。她向所有的“优越感”开战:种族上的“优越感”、宗教上的“优越感”、语言上的“优越感”、性别上的“优越感”、文化上的“优越感”、政治上的“优越感”……而赛珍珠全部的作品,就是与“优越感”那一轮又一轮的恶斗留下的遗迹和见证。她赢得了所有战役的胜利,她也赢得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就像她在1938年12月10日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对中国的预言一样,赛珍珠本人也是“不可战胜的”。

然而,还在襁褓里就随父母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并且在中国生活过将近36年的赛珍珠,最后却没有为自己赢得再次踏上中国大地的机会。她在尼克松对中国历史性的访问之后的一年谢世。这时候距离她自己彻底离开中国的日子已经将近30年了。从她墓碑上的一个细节可以想见她对那永远的失去的懊悔:那里只留着她鲜为人知的中国名字,而没有她家喻户晓的英语名字。

不,那不是懊悔,而是一个预言,一个“中国”的预言,就像她在1938年12月10日做出的预言一样。

诈骗也蹭热度: 孟晚舟已买通看守,急需2000元(图)






  中国科技大厂华为创办人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因为违反美国对伊朗的制裁禁令,及谎骗美国多间金融机构,触犯诈欺罪,本月1日在加拿大温哥华被捕。消息曝光后,引发中国关注,不但中国官方罕见地连续3天向加拿大喊话,要求加国立即放人,否则"后果严重",诈骗横行的中国网络也出现"孟晚舟"急需2,000元人民币(约8891元台币)脱困的简讯,受到中国网友疯传。

  简讯写着:"你好,我是孟晚舟。我现在被加拿大海关扣留,手机被限制使用,美国CIA(中央情报局)正准备把我转移至美国境内。我买通了房间看守,急需一笔2000元的脱身资金,等我出来后,定会相赠华为股票20万股给你。决不食言,如你单身,还可谈谈人生大事!"简讯内容指,看守者(守卫)名叫大卫(DAVID),"孟晚舟"提供银行户头后,还再强调了一次"决不食言!"

  中国社会诈骗横行,类似的诈财简讯屡见不鲜,今年3月,英国着名天文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过世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中国网友都收到简讯,写着:"你好,我是霍金,现在互联网(网络)谣传我已经死了,其实并没有,我的思维现在被拘禁在伦敦实验室里,急需5000英镑(约19.68万元台币)找到保安,救我出去澄清事实,待事成之后,教授你宇宙大道,物理奥秘,绝不亏待你,我支付宝帐号就是手机号。"当时有网友收到简讯后哭笑不得,还反问:"霍金教授还用支付宝???"

香港防癌会:每日喝一杯啤酒也足以增加患癌风险

 12月10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防癌会调查发现,在受访的饮酒市民中,有45%的人曾经暴饮,防癌会提醒市民即使只是每日一杯啤酒,也足以增加患癌风险,呼吁市民及早戒酒,建议如果在社交场合难以拒绝饮酒邀请,可以用无酒精的啤酒或鸡尾酒代替。
  据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旗下机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在1988年已经将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而近年的研究更进一步确立酒精与多种癌症的关系,除市民普遍知道的肝癌外,酒精也会令患上口腔及咽喉癌、食道癌、乳癌、胃癌和大肠癌的机会增加。
  防癌会早前访问1019名市民,了解他们的饮酒习惯及防癌意识,发现69%受访者在20岁前就已经开始饮酒,而27%受访者更在过去3个月每周均有饮酒。受访者最爱饮用啤酒,其次则为红酒、白酒、香槟及汽酒等。在过去3个月有饮过酒的受访者中,45%承认自己有“暴饮”,即一次饮至少5罐啤酒、5杯餐酒或5杯20毫升的烈酒,他们平均每月暴饮两次。
  市民饮酒情况虽然普遍,但却未必对酒精所带来的影响有充分认知。调查发现,不足30%受访者知道饮酒与患癌风险有关,更只有2%认为饮酒可增加乳癌风险。
  他们普遍均误以为饮用啤酒等酒精含量少的酒不会增加患癌的机会,但实情是,即使只是每日饮一杯以下啤酒也足以增加患癌风险。
  防癌会癌症教育小组委员会主席廖敬贤解释,人体有机制代谢酒精,令细胞发生异变致癌,而中国、日本及韩国等东亚人也因为其基因,饮酒后有更高机会患上胰脏癌、上食道癌和头颈癌。
  40%受访者也认为越年轻开始训练酒量,身体越能适应并降低饮酒致癌的风险,但防癌会称,越早开始饮酒只会令身体较少不适,反而令人饮更多酒,提升致癌风险。
  此外,饮红酒可以防癌、先吃芝士或牛油才饮酒可减低患癌风险,及酒后脸红表示“酒气”散得快,可减低酒精对身体伤害等也是误解。
  廖敬贤指出,戒酒可以降低因饮酒而患上癌症的风险,呼吁市民应及早戒酒,并提醒没有饮酒习惯的人士不应开始饮酒。
  他还建议市民如果在社交场合难以拒绝别人邀请饮酒,可以考虑以无酒精的啤酒或鸡尾酒代替。
【济南,乞讨老人敲车窗要钱还疯狂“砸车”!当事女司机称遭老人言语骚扰】27日上午,在济南顺河高架泺源大街下桥口处,有位乞讨的老人在马路上拦车要钱,遭车主拒绝后,边指责司机,一边用拳头连续击打对方车窗。老人称,当时女司机不让别人给老人钱,老人就敲了她几下玻璃。

当事女司机称之所以跟乞讨老人发生冲突,并不是因为给不给钱的问题,而是老人在言语上骚扰她。女司机称,他是看着车内就一个女司机的就上去,哎哟,说的那些话呀,我都不好意思说。民警提议,将老人送往救助站,不过当场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不论民警和记者怎么劝说,老人始终不同意离开,也不接受救助。

贪得无厌的基因深深烙印在这些中国人的骨子里!


感觉你不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你是大学毕业生


总爱掉头发原来是这些东西吃少了,你该注意了!

总爱掉头发原来是这些东西吃少了,你该注意了!

少发脱发或因深色食物吃太少
多吃深色果蔬、动物内脏和肉类,少喝浓茶和咖啡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 于康

人体中有一种对保护头发有着重要作用的物质,叫做肌醇。科学研究表明,体内肌醇含量合理、充足的人或动物都有着浓密的毛发。当体内的肌醇含量不足时,人会脱发,动物会掉毛。
既然肌醇对于毛发的生长如此重要,我们应该多吃哪些食物来补充呢?
01
坚果类食物

总爱掉头发原来是这些东西吃少了,你该注意了!

这类食物中肌醇含量最高,如花生、核桃、松子、瓜子等。
02
深色果蔬

其中黄色或红色果蔬中的肌醇含量,比绿色果蔬中的含量更多,如胡萝卜、南瓜、西红柿、红辣椒等。
03
动物内脏和肉类

动物内脏和肉类里面也含有肌醇,但是食用动物内脏时要控制量。动物内脏首选猪肝,但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人不建议食用,常人一周最多吃两次,一次最多吃二两。
在饮食因素中,除了以上三类深色食物摄入不足外,一些深色饮品引用过多也会造成脱发。
一般来说,如果一天喝5杯咖啡或者5杯茶(一杯按200毫升来计算),那么体内肌醇缺乏的风险就会增高。喝浓茶或浓咖啡,或者空腹喝茶和咖啡的习惯,都会使肌醇缺乏的情况更容易发生。

过了40岁,都要准备一个保温杯才能远离疾病,健康长寿吗?

昨晚,好朋友一起聚会,饭菜还没上来,桌子上摆满的是每人一个保温杯。瞬间感觉到了:人过四十天过午,我们都进入老干部行列了。
过了40岁,都要准备一个保温杯才能远离疾病,健康长寿吗?
吃饭间也没人抽烟,没有要酒,不喝饮料,都喝着自己保温杯里的养生茶......
我们每个人的保温杯里的养生茶真的能养生,能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吗?
那倒未必!
养生不是瓶瓶罐罐的保健食品或药品!也不是人手一个的保温杯养生茶!
养生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是生活的点点滴滴!
首先,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基因,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好些人抽烟喝酒也能活90岁。
这主要是基因决定的,而不是说抽烟喝酒和寿命没关系,说抽烟喝酒不会影响寿命的人就好比您买彩票只看到了中奖的人,而忽视了大部分没有中奖的人。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长寿基因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活的更健康,活的更开心,活的更精彩。
大部分人都会因为种种疾病而导致生命缩短,40岁开始生理条件逐渐下滑,我们只能更加注重养生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更好的活着。
过了40岁,都要准备一个保温杯才能远离疾病,健康长寿吗?

所谓养生,王医生有自己的理解:

(心血管王医生正式授权原创保护,如有窃取者一定追究法律责任。)

1、爱家庭

父母安康,孩子灵光,这对于40岁以上的人来说,比任何灵丹妙药都要好。父母身体好,健健康康,孩子努力,快快乐乐,一方面我们要感谢天,但更是三代人一点一滴修来的福分。
要有爱心,爱父母爱孩子爱家人。

2、好心态

人到中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事事顺心,这个时候,谁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有点阿Q精神未尝不可。
父母身体不好,那还有人家经常住院的呢?
父母有病住院,那还有人家偏瘫卧床的呢?
父母疾病缠身,那还有人家父母早早离世的呢?
孩子学习不好,那身体好就比什么都强。
孩子不听话,那听话的孩子哪有出息。
你没住大房子,那人家还租房子呢。
你没当领导,那还有失业的呢。
......
中年到了,是对一个人的考验,这种考验更是一种心态的自我调节,如果您调整好了,那么会顺利度过所谓的中年危机。因为我们谁也躲不掉这所谓的危机,就看我们怎么看待。

3、运动

如果您平时爱运动,那就继续坚持,如果您从不运动,那么现在还来得及,坚持有氧运动,锻炼心肺功能,减少疾病发生,是养生的法宝。

4、饮食

我们一直强调饮食健康,这种健康饮食不仅仅是对于三高人群,不仅仅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更是对于所有人,对于健康人更为重要,因为预防大于治疗。
把盐糖油的量减下来,把饮食总量降下来,把大肚腩减下来,燃烧你的卡路里!

5、远离烟酒

我们不得不回到烟酒,要看一件事有没有坏处或有没有好处,要大规模的看,不能说中彩票有中500万的,大家都能中吗?
更不能说抽烟喝酒有活100岁的,就鼓励大家抽烟喝酒。
几乎所有的数据都表明抽烟喝酒会增加很多疾病的风险,会缩短寿命。

6、查体

对于40岁的朋友,一定养成查体,谁的身体也不能保证一点不出问题,早发现小问题,早治疗小问题,避免酿成大祸。

7、感恩和接纳

我们要感恩那些帮助过我们的所有的人,我们有机会尽可能的帮助别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样会使我们的心情更加愉悦。您的运气也会跟着改变!
我们要学会接受,既然很多事情无法改变,那就学会接受,学会接纳!
过了40岁,都要准备一个保温杯才能远离疾病,健康长寿吗?
养生不是一个保温杯的养生茶,养生是一种健康的意识,积极阳光的态度,规律的生活方式,孝敬父母的良心;养生其实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
总之,谁的40岁都会到来,更重要的是心态,只有自己的内心迈过这道坎,才能健健康康,才能迎接下一个40岁,才能迎接自己的长寿,才能活的健康,活的精彩,活的幸福!

尿尿后为啥情不自禁抖一下?泌尿外科专家“正经”回答你

尿尿后为啥情不自禁抖一下?泌尿外科专家“正经”回答你
生活中,总有一些让你脑洞大开的冷知识,比如,辣是痛觉不是味觉、胃可以扩大为自身体积的6倍、人一紧张就想上厕所……
你的脑海里还有哪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念头?
《生命时报》全新推出“脑洞科普”栏目,帮你填上这些奇妙脑洞。
每次小便后,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瞬间神清气爽有木有。但是有时尿完身体会不由自主抖一下?有人说,这种感觉就像是“迷你高潮”。
尿尿后为啥情不自禁抖一下?泌尿外科专家“正经”回答你
停车!这不是去幼儿园的车……
尿尿后为啥情不自禁抖一下?泌尿外科专家“正经”回答你
今天,让我们正经聊聊“尿完抖一下”的问题。不是那种嘘嘘完为了把尿滴甩出去的抖,而是身体不受控制的、全身触电了似的哆嗦一下。
尿尿后为啥情不自禁抖一下?泌尿外科专家“正经”回答你
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泌尿外科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尿尿后为啥情不自禁抖一下?泌尿外科专家“正经”回答你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赵善超

是什么让他“抖一下”

小便有时会打尿颤的这个现像,医学上叫排尿后抽搐症候群,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4种:
1、“自主神经系统反应”
排尿的过程是由自主神经系统负责监督的。自主神经系统是脊椎动物的末梢神经系统,也是许多自动调节机能的控制中心,如体温和心跳等。
排尿不是完全“自动化的”
因为我们可以在排尿的时候有意识的控制。而在我们有所决策之前,排尿主要还是受控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
尿尿后为啥情不自禁抖一下?泌尿外科专家“正经”回答你
膀胱是一个可拉伸的“袋子”
当尿液聚集在其中时,其壁伸展而其内部压力没有显着升高。只有当膀胱充满时,当膀胱处于“满载”状态时,膀胱壁上那些微小的牵张感受器会探测膀胱的扩张程度,并触发排尿反射,进而激活位于脊髓的骶神经(参见上图中的“反射弧”)。
作为回应,副交感神经系统会发出“信号”,膀胱的副交感神经骶脊神经被激活,并引起膀胱肌的收缩和尿道内括约肌的松弛。
「逼尿肌」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控制的。其中交感神经负责让逼尿肌舒张,防止尿液泄漏,而副交感神经则负责让逼尿肌收缩,给膀胱施加压力以便排出尿液。
尿尿后为啥情不自禁抖一下?泌尿外科专家“正经”回答你
尿尿后为啥情不自禁抖一下?泌尿外科专家“正经”回答你
憋尿憋得久了,会刺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引起神经反射之后,身体就可能会情不自禁的颤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尿完后打寒颤了。
2、儿茶酚胺-自我升压说
另一个解释是, “尿颤”是一种神经系统的信号错误而引起的动作。人体膀胱充盈的时候,血压会升高。开始排尿的时候,随着尿液的排出,人体的血压开始下降,而这,貌似刺激了交感神经系统,也就是自主神经系统中涉及“或战或逃反应”的部分。
面对骤降的血压,交感神经系统开始释放一种名叫儿茶酚胺的神经递质来帮助平衡血压。而这个神经递质就是导致人们“尿颤”的原因。
另一个可以支持“儿茶酚胺颤抖说”的线索,是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经历“尿颤”,因为男性通常是站立式小解,而这可能会加剧血压的下降(和儿茶酚胺的骤增)。同理,因为血压过低引发的排尿性晕厥,也多发生在(老年)男性身上。
3、局部体温变化:“体温调节”
众所周知,人体在寒冷的时候会不自觉打哆嗦。这其实是身体调节体温的方式。
尿尿后为啥情不自禁抖一下?泌尿外科专家“正经”回答你
水本身有提供热量的作用,但是将大量水分排出,意味着身体突然丢失大量热量。
为使热量平衡,大脑便会“指挥”身体马上用打寒颤的方式补充失去的热量。
因此在排尿时部分身体区域裸露在相对更低的空气中;与此同时温热的尿液从膀胱中快速排除,使体内温度失衡,于是便引发了不受控的颤抖。
4、刺激到性兴奋神经
排尿令阴茎末端的神经受刺激,所以有时也会感到刺痛。
此外,嘘嘘后“抖一下”与疾病并没有直接关系,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不抖也是正常的。

并不是男性的专利

尿完“抖一下”是一种男人、女人或是小婴儿都可能会发生的生理现象。不过这种现象并不是每次排尿都会出现,总体来说,小婴儿与男性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女性出现的频率较少。
网友A:我女的。偶尔尿完同颤抖
网友B:我一直以为我是世界上唯一尿完会抖一下的女生
尿尿后为啥情不自禁抖一下?泌尿外科专家“正经”回答你
尿尿后为啥情不自禁抖一下?泌尿外科专家“正经”回答你
脑洞说:
嘘嘘后“抖一下”很正常,下次上公厕的时候左右看一看,没准还能结交个“抖”友。最后提醒大家一句:抖完记得洗手哦~

脑卒中高发季!血管崩溃前有10个“危险信号”,如何降低风险?

案例1:无锡一位23岁的女孩早上醒来后发现自己手脚不能动弹,不能说话,送往医院后,被诊断为脑中风。
案例2:61岁的黄先生,退休后每天都坚持晨跑,不料一天清晨六点左右,被物业发现倒在花坛边,送医后,CT显示为脑出血。
近年来,类似的事件频繁发生……在我国,每7秒就有一人发生脑中风,每21秒就有一人因脑中风而死亡,且年轻化趋势明显,已成为中国人健康的“第一杀手”!
但你知道吗?中国人的脑血管病比国外要高得多,老年人的血管更易发生病变,显示出种族倾向性,好比白种人容易得皮肤癌。而我们生活中还存在很多脑中风的“防治误区”,更是增加了病发风险。
1,脑中风的四大防治误区
三高、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脑中风易发的高危因素,如果还伴有以下防治误区,无疑是“雪上加霜”。
1,多运动就能预防脑中风?
运动好处很多,如:改善身体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等。但是不科学的运动反而有很大风险。
过早晨练
秋冬季节早上气温相对较低。研究发现:气温下降1℃,收缩压升高1.3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0.6毫米汞柱。气温降低,血压更易升高,且温差较大,还会引起血压波动幅度增加,对于一些老年人及高血压患者来说,更易发生脑卒中。
而且剧烈的运动会使血液流向四肢,可能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增加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脑卒中高发季!血管崩溃前有10个“危险信号”,如何降低风险?

有人说戒烟,身体会出现反应,不建议轻易戒烟,是真的吗?

每一个抽烟的人,抽第一支烟的时候,没有任何理由,大多数人无非就是好奇!
每一个抽烟的人,现在无需任何理由,因为已经养成习惯,大多数人已经有瘾!
每一个抽烟的人,提到戒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大多数都无功而返,继续抽烟!
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可是没办法,就是有那么多人喜欢,离不了!
有人说戒烟,身体会出现反应,不建议轻易戒烟,是真的吗?

盲目戒烟?

怎么叫盲目?莫非戒烟还有害处,戒了不好?
只要您跟他说戒烟,他肯定会说:我就少抽点;我那啥事情办完就不抽了......
更有准确的例子说:隔壁吴老二刚戒了烟就肺癌了;村东头张老三刚戒了烟就脑梗了.......
这样的例子,这样的对话,举不胜举。

还是那句话:

不要坐在井下面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您看到的不一定就是事实真相;要看大数据,要看大多数人。
刚戒烟就出现重大疾病,无非只是巧合,只是大家把疾病的根源归根于戒烟;其实真正的根源是之前的吸烟以及其他原因,而绝非戒烟本身。只是戒烟是新发生的事情,人们更愿意把这个原因和新发生的疾病联系在一起;更是很多不愿意戒烟人的自欺欺人!
抽烟的人,更愿意去记住那些个别人戒烟了出了问题,而把那些戒烟后越来越好的大多数人抛到九霄云外。
有人说戒烟,身体会出现反应,不建议轻易戒烟,是真的吗?

所谓的瘾:

当然,部分戒烟的人,尤其吸烟时间越长的人,戒烟确实有难度,这就是所谓的瘾!
那么盲目戒烟就是担心这个瘾发作了引起难受,引起全身不适,甚至导致不良后果。
但这事确实需要两说:
第一、周围确实有说戒就能戒掉的人,刚开始确实有不舒服,不自在,也就是犯瘾,但一次次度过难关,慢慢就会习惯,就会好起来,还要看自己的决心。
第二、对于特别敏感,或部分人意志力不够坚强,确实戒烟会有很多戒断反应。出现心慌、瞌睡、哈欠、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恶心、头痛、肥胖等等情况。
对于有所谓的截断反应的这部分人,戒烟要讲究方法,这也就是所谓的不能盲目戒烟,那怎么办呢?
1、如果有条件找专业戒烟机构,使用戒烟药物,但实用性不大,一方面这样的机构较少,另外很多人觉得不值得。
2、可以逐渐减少吸烟,直到减少,循序减退,从40到30到20直到逐渐不抽。
3、意志决定成败,很多人,真正珍惜生命的人,一旦决定戒烟,即使戒断反应,也会克服,如果戒烟那么容易的话,就没有瘾这一说了。
4、替代,可以使用电子烟,口香糖,运动锻炼,转移注意力等等方法。
所有的方法都是因为意志力不够坚定;所有的说戒烟但最终没有成功只是因为好了伤疤忘了疼。
我们在临床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心梗的患者、脑梗的患者;抢救的时候,一定是下决心再也不抽烟了;可一旦不难受,就会这边吃着大把大把的药,那边猛吸着久别重逢的烟。
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一边治病,一边致病,您说这病能不复发,能不加重吗?
我们不指望靠一篇文章就让大家戒烟,我们只希望不断的传递一个信息:吸烟有害!戒烟有益!
有人说戒烟,身体会出现反应,不建议轻易戒烟,是真的吗?
没有所谓的盲目戒烟!
任何成功戒烟都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