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博主一杯咖啡

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沉默的羔羊》:不读原著,你永远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坏

《沉默的羔羊》:不读原著,你永远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坏
在我大概10岁的时候,那应该是1992年,我爸爸单位里一位爱看电影的小阿姨(按现在的叫法是小姐姐),给我讲述了一部非常吓人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博士,我仍然记得小阿姨当时的原话:“这个博士,他说起话来满脸肌肉都在动,他还吃人肉!”。10岁的我吓得不轻,同时对如此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充满了好奇。
《沉默的羔羊》:不读原著,你永远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坏
这个曲棍球面具后来成为变态杀人狂标配
等到真正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这个满脸肌肉都会动,吃人肉的博士,已经上高中了,我成了一名电影爱好者,收集VCD碟片和电影海报。
几乎所有的电影杂志,还有那些资深的碟店老板,都会极力推崇这部好莱坞经典犯罪惊悚片——《沉默的羔羊》,女主角是后来的金球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朱迪·福斯特,影片1991年上映,狂揽五项奥斯卡奖,开启了好莱坞犯罪、心理惊悚片时代,间接催生了“连环杀手”这个中文词。
《沉默的羔羊》:不读原著,你永远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坏
在原著中,史达林警官和汉尼拔博士最后成了情侣,惊不惊喜?
大一那年,有个妹子倒追我们宿舍一哥,这位妹子很文艺地送了一本书作为她和一哥关系的开始,不过他们都来不及读这本书就轰轰烈烈地恋爱去了。有一天我路过一哥的书架,看到了这本略显寂寥的电影原著——《沉默的羔羊》。
《沉默的羔羊》:不读原著,你永远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坏
我知道很多经典影片都改编自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在当年的认识中,无论国内外影片改编都以主流文学名著居多,比如《乱世佳人》、《基督山伯爵》。当我看到《沉默的羔羊》的封面介绍,才第一次意识到,犯罪惊悚主题的畅销通俗小说,也是好莱坞大片改编的沃土。
郑渊洁曾说过,一本好书就是你无论从哪一页开始翻看,都能在五分钟之内吸引你,然后你可以从这页开始一口气读完。美国最负盛名的悬疑惊悚小说作家托马斯·哈里斯的《沉默的羔羊》,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佳作。
《沉默的羔羊》出版于1988年,是托马斯·哈里斯的第三部作品,“汉尼拔”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而他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五部作品,其中四部是汉尼拔系列,全部改编成了好莱坞大片。就是那么突出,就是那么优秀。
《沉默的羔羊》:不读原著,你永远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坏
《沉默的羔羊》《汉尼拔》《红龙》
我如饥似渴地用一天一夜时间读完了《沉默的羔羊》,等头昏眼花关上书抬起头来,感觉大脑有一部分被留在了作者描述的那个耸立在阴雨中的巴尔的摩精神病院,并在后来的很多年里都无法停止去回味那些场景。很多时候,读者自己根据文字想象出来的画面,比电影还要真实和精彩。这让我明白,文学作品仍然是迄今为止最接近于无限表达可能的创作形式,因为文字把一切场景、对话、情绪、动作都还给了读者自己去构想。
这个发现也让我从此成为坚持不懈发掘好莱坞大片原著的强迫症患者。如果要总结托马斯·哈里斯作品最过人之处,应该是他能用文字毫不费力地穿破时间和空间障碍,创造一种极其逼真的时代画面,读者几乎毫无防备地就进入到了这个年代,这个城市,这个现场之中。
“汉尼拔系列”改编的四部影片中,有三部都由安东尼·霍普金斯出演汉尼拔博士,成为影史上最令人着迷的高智商罪犯,是所有银幕杀人狂里逼格最高的一个。但我还是要告诉你,电影特效加上安东尼·霍普金斯的表演,仍然没有给观众一个透彻的解释——汉尼拔为什么这么恐怖又这么迷人,这个答案始终在原著中。
《沉默的羔羊》:不读原著,你永远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坏
美剧版《沉默的羔羊》被不少网友当成美食节目看
在小说里,托马斯·哈里斯在汉尼拔博士的大脑中建造了一座宫殿,这里陈列了天才汉尼拔积累的所有文化艺术知识。
有了这座宫殿,汉尼拔能够随时将思维封闭,让自己退回到精神世界中,所以他能忍受羞辱、酷刑、甚至精神药物,在精神病院地下室的玻璃墙内度过十年;也能够在杀人的时候心率丝毫没有波动,一边完成自己的艺术修养之路,一边潜逃全世界。
这座宫殿始终没有在电影中出现,成为托马斯留给读者的独家内容。
《沉默的羔羊》:不读原著,你永远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坏
用电影画面精彩展现了变态连环杀手内心世界的影片,是2000年的《入侵脑细胞》
而最重要的是,宫殿里关在地下室散发着恶臭的魔鬼,是汉尼拔自己都不敢去面对的恐怖记忆,正是他疯狂的根源。这个重要线索,作者在《沉默的羔羊》续集《汉尼拔》中第一次提到,汉尼拔博士做了一个短暂的噩梦,却揭示了他六岁时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妹妹米莎被抢走,听到米莎被斧头肢解,然后被一群逃兵吃掉,只剩下几颗牙齿的恐怖往事。
这个经历摧毁了天才汉尼拔的所有信仰和道德羁绊,小说写到:“……汉尼拔·莱克特便再也不把神明放在心上。他只觉得自己那区区的捕食行为在上帝的伟业面前苍白无力。”
《沉默的羔羊》:不读原著,你永远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坏
这一段描写差不多出现在全书进行到正中间的位置,篇幅不长,却跳脱出主线,追根朔源,直指本质——这简直让读者疯狂,似乎终于要找到汉尼拔那神秘的过往。结果直到2006年,托马斯老爷子才想起来自己仍然是一个作家,将这个短暂的噩梦扩展成汉尼拔系列的最后一部,也是所有故事的起源——《汉尼拔崛起》。
这部作品仍然以极强的时代感、场景代入感,将读者带回二战时的立陶宛,讲述了东线战场炼狱是如何杀死汉尼拔的父母、老师,并最终带走了他用尽全力去保护的妹妹。而无力拯救妹妹,也成为汉尼拔总是愿意帮助和拯救小说女主角史达琳警探的心理动机。虽然小说反响一般,改编了由巩俐主演的电影口碑更是掉线,但我将这部小说当成是作者给予读者,给予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交代。
《沉默的羔羊》:不读原著,你永远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坏
战争及其他人类浩劫对人本身造成的创伤,并不可能轻易被时间、政治制度变迁所抹平,而是由社会来缓慢地消化和承受这个代价。在本专栏我介绍的几部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人类浩劫对人性摧残而造成的持续性后果,很多年后很多无辜者仍然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处在大时代的作家们,用负责任的态度在进行记录和总结,给客观世界的一个交代。
《沉默的羔羊》之后,很多精彩犯罪、惊悚类型影片,塑造了同样迷人又超能的高智商罪犯,然而他们的深层次动机却是虚无的——是什么剥夺了他们的情感和人性,让他们如此冷漠和反社会?光从这一点上,托马斯·哈里斯就比跟在他屁股后面学的所有作家高出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