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
无独有偶,英国的谚语“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也是“7岁看大”的意思。
英国人没有中国人眼光犀利,看孩子还要多看4年。可他们却特意拍了一部纪录片,来求证这句谚语。
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选取了英国14名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他们有的来自上流社会的精英家庭,有的来自普通的中产阶层家庭,也有的来自社会底层家庭甚至是孤儿院。
通过对他们人生的将近50年的记录,从7岁开始,每隔七年就采访回顾一下他们的人生,一直到56岁。在纪录片的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
那些来自上流社会精英家庭的孩子,有条不紊地从贵族学校毕业并进入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的律师,过着上流社会的优渥生活。
而中产阶层的孩子则更注重多样性的发展,他们有的也进入了一流的大学,但毕业后更多从事公益性或者教师的职业,延续着他们父辈简单、安静的平凡生活。
而来自底层的那些孩子,基本都过早辍学并开始工作赚钱,他们很早结婚,很早生孩子,是所有人中最早当上了爷爷奶奶的那批人。
他们的子孙绝大多数和他们一样,没有接受过过多的教育,并从事着低端的工作,例如修理工、保安或者清洁工。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是金钱的力量或是阶级的壁垒决定了这些孩子的不同人生。
出身富人家庭的孩子,将走上璀璨的人生道路;而穷人的孩子即使有能力,却因为没有钱而无法接受优质教育,也缺乏优质资源,最终只能被人生埋没。
真的是这样吗?
其中一个孩子,用事实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
面对财富和阶级差异产生的成长壁垒,纪录片中的Nick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了这层壁垒,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也是教育和努力改变人生最好的例证。
纪录片中的Nick并不其他孩子那般引人注意,他出生在乡村,每天需要走3英里的路去上学,从小缺少与社会的互动显得十分害羞。
14岁时的他一直把脑袋埋起来回避镜头,厚厚的玻璃眼镜下,还满是对未来的忧愁和迷茫。
然而,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正在逐渐让他改变。
一开始,在一本关于行星的插图绘本里,丰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故事,唤起了Nick对科学的兴趣。
一天,正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航天知识,老师热情地鼓励Nick说:“你平时那么爱看书,一定很了解飞机的东西”。
老师不经意的话语,却让Nick感受到了信任与鼓励,从此越发痴迷各式各样的科技书籍,用心专研科学知识。他说,是这位老师的引导促使他进入了科学的大门。
通过不断的吸取知识,努力的突破自我,21岁那年Nick顺利考入了牛津大学就读物理系。
28岁时,因为英国紧缩学校经费,于是移民美国做核电研究,并来到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教书。
我们看着曾经害羞,不自信的Nick在走出牛津校门以后成为了一个充满自信,令人如沐春风的学者,见证了他从乡村小子到大学教授的转变。
在Nick身上发生的所有改变都脱离不了教育和努力的影子,想要理想照进现实,教育无疑是最快的捷径。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但是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知识是偷不走的财富。
当一个人拥有了知识,他的视野变得开阔,他拥有了更多的机会,他可以轻松地发现限制他的天花板也就只有方寸大,向前走一段,头顶就是广阔的天空。
最后,把龙应台送给儿子的话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都把最好的教育给自己的孩子,并让他们明白努力学习的意义。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