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博主一杯咖啡

2018年11月25日 星期日

125万HIV感染患者:为何一提到艾滋病,你却很敏感?

假若有人问你:“你害怕艾滋么?”也许绝大部分的人回答:“害怕”。
  不过换做小康医生,即便在工作中也时常接触到艾滋病病例时,但第一心理也是紧张。
  这害怕的理由各种各样,有的担心感染,有的担心死亡,也有担心这种疾病会迎来歧视。
  这也就为什么我们一旦提起艾滋病,国人总是很敏感。
  
  国家卫健委:艾滋病感染者125万,大约有30%感染者尚未发现
  昨日(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有关情况。据报道称,目前艾滋病感染者大约在125万,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
  
  而在2017年,全国高校新增艾滋病感染者3077例,高校青年学生防控疾病形依旧严峻,大约有8成都是同性传播。但参照国际标准,我国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但疫情分布不平衡,目前依然有30%感染者尚未发现。
  
  谈“艾”色变,但却带来艾滋病“污名化”
  一提及艾滋病,国人往往就会将其打上标签,什么“死基佬”、“生活作风败坏”、“嫖客”、“吸毒”等,近几年更还有“越南新娘”等标签化出现。
  虽说这些群体患病率是高,但并不代表这些就一定是艾滋病的代名词。事实上,任何涉及共用针具或不戴安全套等高危行为,都有可能传播艾滋病。
  
  艾滋病污名化,到底哪些污名?
  第一,同性恋更容易患上艾滋病?非也!
  事实上,关于艾滋病疫情报告中,从未提及到“同性恋人群”感染率比,而是“男男性行为人群”感染率。
  也许有人会问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差别可大了!
  同性恋是指人们性取向,而艾滋病患病率高,是“行为”出了问题男男行为人群。这个人群,不一定就是同性恋,有些异性恋因某些特殊原因(例如远离配偶等),与同性发生过性行为。
  
  由于男男性行为采用肛交方式,这种若无进行保护,会引起粘膜出血,原本直肠生理机构更有利于病毒侵入,那么风险会高上加高。
  所以,若没有采取安全措施,若性配偶并不固定,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均有可能患上艾滋病。
  
  第二,往食物添加艾滋病血液会传播艾滋病?非也!
  这种谣言已经反复多次强调,事实上艾滋病病毒离开体外十分脆弱。不仅存活低,且还无法繁殖,即便食物上真有少量的HIV感染者的血液或精液,空气、烹饪的高温以及胃酸、调味料等都可以杀死病毒。
  
  不过有一种情况也得注意,在罕见情况下,HIV感染者将食物咀嚼后喂给他人,是有可能造成HIV传播,但这种几率很低。
  艾滋病病毒不会像流感病毒那样,通过空气、水或蚊虫叮咬传播,所以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吃饭、亲吻脸颊以及共用厕所等均不会发生,即便沾染到患者的唾液、眼泪,也是安全的。
  
  最大恐惧,便是恐惧本身
  为何国人会对艾滋病那么敏感呢?其实最大原因在于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或不愿意艾滋病患者。再加上国人对性乱、同性恋等群体有强烈的抵触心理,甚至有的还会牵扯到种群、移民等问题,似乎认为只有生活作风败坏的人,才患上艾滋病,更不值得同情。
  
  艾滋病污名化,无疑是加深了对艾滋病的误解与歧视,也间接促使疾病的泛滥与扩散,这也成为了全球与艾滋病斗争努力中最大障碍。
  虽说艾滋病很可怕,也未能医学上可以彻底治愈,但它的传播途径是可控且有限。
  因此,面对艾滋病,我们唯有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才是防艾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