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极快速度,中国科学界再次进入媒体的聚光灯下。上一次出现这一现象,大概还是两年前“横空出世”的韩春雨。彼时这名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在国际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表论文,声称其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
但时过境迁,难堪的消息不断使这桩本被视为诺奖级的实验成果走向反面。最终韩春雨在2017年8月撤回论文,等于默认了整场闹剧的虚假和荒诞。
如今再次登上诸多媒体版面的,同样是基因编辑技术。
北京时间11月26日,中国官媒人民网刊发报道《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该报道称,来自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节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基因编辑婴儿已经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舆论随即爆炸。赞誉者有之,但更多的是震惊和愤慨。
中国媒体《科技日报》接连发问,编辑靶点是否已经公认会感染HIV?敲除这个靶点有没有其他潜在威胁?如何证明双胞胎婴儿能天然抵抗艾滋病?对试管婴儿进行基因编辑是否有悖伦理道德……
就在人民网发文当天,百余名中国科学家亦发表联署声明,称贺建奎的试验“只能用疯狂形容”,“这些不确定性的可遗传的遗传物质改造,一旦作出活人就不可避免的会混入人类的基因池,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没有人能预知”,“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我们可能还有一线机会在不可挽回前,关上它”。
当科技和伦理发生冲突,人们常常会陷入迷惑——前者既象征着进步,也可能预兆着失控;后者既代表了秩序,同时也意味着束缚。
两难吗?通常是两难的。尤其是处在生物工程尖端领域的科学家,他们的任何探索都可能对伦理边界产生破坏。探索固然不能停止,但破坏也不应过于激烈。
试想一下,就在中国某个城市的某家医院,一对天然能够免疫艾滋病的婴儿悄然诞生。尽管她们并不知道自己有多特殊,但世界已因她们产生某种深刻变化,她们“高人一等”,甚至可以称为“超级人类”。
这是不是就像某部科幻片的情节。当我们沉醉于银幕中的奇思妙想时,现实同样光怪陆离。
这对婴儿恐怕也将终生生活在“监控”和“随访”中,又像不像那个可悲的楚门。伦理和价值,乃至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意义,都会遭受最沉重的拷问。
进一步稍作展望,当艾滋病可以免疫,理论上任何疾病也就同样可以免疫,在未来的某一天,地球上会出现一个天然免疫所有疾病的婴儿。如果全人类只有部分能够或者有资格接受基因编辑,世界又将如何?
这些以前只在想象中出现的画面,如今却已上演预告片,难以预测的剧情已经慢慢展开。
但事情可能也不至于发展的如此糟糕,它也可能意味着医学领域将因此有望实现重大突破,人类最终战胜艾滋病指日可待。
最终结果如何发展,殊难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某个盒子已经打开,至于飞出的是痛苦还是希望,恐怕只能交给时间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