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博主一杯咖啡

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美国华裔物理科学家张首晟的“三重身份”

美国华裔物理科学家张首晟家人在12月6日发布声明,确认了张首晟于12月1日去世的消息。

张首晟被曝是因抑郁症意外去世。张首晟家人在讣告中称,“在我们得到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时,我们对大家的支持与慰问深表感谢。”

张首晟是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他还在2017年获得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2007年,张首晟发现了“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获当年《科学》评选成为“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基于对上述领域和对拓扑绝缘体的研究,张首晟已包揽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和富兰克林奖章。

2009年,张首晟入选中国的“千人计划”,并被清华大学特聘为教授,开始为北京方面效力。张首晟2013年获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还是已入籍中国的科学家杨振宁的弟子。

2017年7月21日,美国华裔科学家王康隆、张首晟和中国科学家寇煦丰在《科学》刊发论文称,终于发现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存在。团队将其命名为“天使粒子”。

而除“顶级物理学家”的身份外,张首晟还是“科学少年”、“投资人”。

据陆媒报道,1963年,张首晟出生在上海。那时还没开始文革,但是66年开始的文革也让他的学上的有一搭没一搭,喧闹宽敞的黄浦江边,却放不下一张书桌。没办法,他只能躲到阁楼里去。白天就在学校看着“各种领袖语录和最高指示”,只有晚上回家以后时间才是他的。或者说,是属于他家阁楼的。似乎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类似阁楼的奇妙地方。张首晟在阁楼里发现了他爷爷的大学毕业证书,还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书,从康德到黑格尔,从达芬奇到罗丹,从杨振宁到李政道,从艺术到科学。那个年代,读书是没用的,甚至是危险的。爱读书的孩子有可能会被扣上走资派的帽子。还好张首晟有个阁楼。他的童年就都放在了阁楼里,放在了那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书本里。读书,有时候只是一种本能。只有自由而无限制的读书,才是真正的读书。

1976年,他的父亲给他买了一套高中自学教科书,数学物理化学等等一应俱全。就靠这套书,两年后的1978年他居然就通过了高考。当然,那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届。这一年他才15岁。

后来张首晟说:“我的初中学校很差,如果按部就班再读普通高中,也许结果就和今天不一样了,人生的成就总是跟你一些十字路口上的选择有关。”

那次高考,允许初中生参加,每个区只有10个名额。张首晟曾说:“伯父的大学毕业年册对大学有着生动的描写,我从小就非常盼望大学生活。虽然我是初中生,但当时的环境下,高中生也不比我拥有更多的知识,所以还是有些信心的。”但是如果通不过,那就没机会上高中了。这是张首晟人生里的第一次冒险。经过讨论,他的爸妈同意了他。就这样,一不小心,高考后他就进入了他爷爷曾经待过的地方,复旦大学。那年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包括张首晟。

在复旦,他只上了一年学。因为他的高考成绩非常优秀,一进学校就已经被内定成了赴德国留学的人选。

在柏林自由大学学习的时候,张首晟把大统一理论当成了自己的学术目标。因为这是爱因斯坦努力一生的事业,也是杨振宁的领域。但是当他真的成为杨振宁的弟子时,杨振宁却不支持他的想法。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杨振宁先生推荐张首晟去搞凝聚态物理。理由是这玩意方兴未艾,发展特别快,很适合年轻人去搞一搞。而这并非杨振宁的领域。

虽然最初大惑不解,但是张首晟还是去做了。1987年,在孤身出国7年后他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并没有立刻去申请教职,而是到了IBM做高级研究员。此时他在半导体领域已经深耕多年,颇有建树,也受到了当时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的朱棣文赏识。于是随后1993年他就到了斯坦福,1996年年仅33岁的张首晟就被评为了斯坦福终身教授。

2006年,张首晟提出了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何谓拓扑绝缘体?简单的说,首先它是个绝缘体,整体是不导电的。但是在这个物体的边缘或者表面,总是有一些会导电的区域。这种边缘导电特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稳定存在,由于其中不同运动方向的电子自旋方向相反,通过电子的自旋就可以传递信息。在此之前首先提出了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当然这也是张首晟首先预测存在的。

因为这两项理论发现,张首晟在2010年拿到了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欧洲物理奖,2012年拿到了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奥利弗巴克利奖和狄拉克奖,后又拿到了美国的富兰克林奖。

在斯坦福,张首晟不但是教授,还联合创办了华源科技协会,在斯坦福担任创业导师,更是天使投资人,曾经成功投资就多家创业公司。2013年又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合作创立了丹华资本,专注于投资斯坦福背景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