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保健品,不如吃好一日三餐
文 | 高新明院长
近段时间来,关于保健品的新闻有点多。
上个月,在养生界风靡世界的“酸碱体质创始人”被人告上法庭,被罚款一亿,原来酸碱体质理论不过是他为了赚钱瞎编的,甚至连博士文凭也是花钱买来的。如此一来,这些年流行的号称纠正人体酸性的“碱性保健食品”,就成了笑话。
最近,又爆出一种曾经火遍全球的保健品“白藜芦醇”,其研究者Dipak Kumar Das 由于学术造假而身败名裂,早在2012年就被康州大学除名。而且这种保健品在美国被严格管制,号称能「软化血管、抗氧化、抗衰老」,实验里却出现了多个肾衰竭现象。
我想说的是,其实这些新闻不是个例,很多保健品,商家都只会把功效吹得天花烂坠,但从来不说会为人体带来什么副作用,将许多无病身变成有病人。
何为保健?保健是用一些药物与食物去补足我们体内不足的营养,以维持身体健康,或者调理一些疾病。以及合理安排生活,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有效的调节七情(人为性格变化)和适应六淫(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使身体与身心同时健康。
而今天的保健品却充当了治病专家,有意地误导病人。从治疗方式转为保健方式,从有效治疗转为无效保健,从而耽搁了很多人尤其是老人的正规治疗,这真是在造孽。
今天的保健食品与保健物品正向许多老年人进行冲击,在高价的保健食品与保健食品上,付出了高昂的经济代价,而回报却小得可怜。
营养品和保健品经常被人混淆。营养品主要就是指营养素制剂,比如说维生素、钙片这一类的东西;保健品就是对于保健食品的通俗说法,比如某某口服液、养生液体之类。有的消费者不光容易混淆两者,也会因为迷信它们的滋补作用而盲目食用,最终导致种种病症。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很多,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保健食品就算真的具有特定保健功能,也只适宜特定人群,它的营养价值并不一定很高,更不会适合所有人。
养生界有句话,人造不如天造,多吃自然的,少吃人造的。这句话我非常认同。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主要应该从一日三餐中获得。
比如很多人愿意花几百上千的钱,吃保健品,吃维生素,却不愿意多吃点蔬菜。在我们医院看过病的病人都知道,我最反对的是偏食,偏爱某一类食物,一定会造成这类营养过剩,而其他营养不足。而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健康,最重要的是营养均衡。
偏食都不行,天天吃某种保健品,后果可想而知。如果真需要吃保健品,也应该到医院检查后,身体缺什么,由医生对症开方。
许多人在营养的字意上犯了大错误,吸取单方面的营养造成不可治疗的疾病。而今天出现的“多吃什么好”就是一个明显的错误,请大家记住一句话:多吃五谷杂粮与蔬菜才是最好的,这些食物才是身体最终的本钱。
现在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有些人不喜欢吃米饭了,说吃了米饭发胖。
真荒唐!让我感到这个社会越来越可怕了,说米饭不好的人是何居心,究竟要把大众的健康带向何方?在世界上,大米是唯一含营养种类最多的食物,也是含各种营养最平衡的食物,也是含各种营养量最低的食物,这样一来,才能“长吃不病,长久健康”,它成为大家天天吃的主食,不是平白无故的。
衷心建议大家,不要都把心思放在高级营养上。
举个例子,营养品中的维生素本身是针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作用的催化剂,如果不吃这些基础的营养物质,光靠维生素、微量元素去催化,去做激活和加工的工作,有用吗?很多人不吃主食,却天天吃维生素,他们自认为很有精神,其实营养品在不同程度调转了人的元气,把人的虚火调出来。
况且,合成的维生素、微量元素自然不如天然的食物,我们吃多了人体不需要的营养品、保健品,等于给身体加重负担,肾脏的排泄功能、肝脏的解毒功能负担都会加重。
为什么要排泄、要解毒?因为所有外来的东西,尤其是化学合成的东西,机体都要重新识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废留利。
中医主张用宏观的眼光看待健康,身体能够自行调整状态,如果只靠外力介入的话,人的正常功能会慢慢退化、消失。
这时候,身体真正的危机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