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博主一杯咖啡

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半岁小孩发烧被灌出肾衰竭!还有家长在用这些不靠谱的退烧方法

近日,一则新闻刷爆朋友圈,村卫生室的医生,给半岁大的孩子用了中药灌肠的方式退烧。结果孩子不仅烧没退,反而病得越来越重。
父母赶忙送到武汉的大医院检查时,才发现孩子全身多处脏器受损,还出现了急性肾衰竭。现在,孩子不仅每天要做 10 个多小时的透析,通过机器来维持生命,今后还需要换肾。
也许你会我小编一样的惊讶、愤怒,怎么能给才半岁的小孩灌肠!可事实上,因为小孩发烧,早已是万恶的方法却还有人在用,退烧药、捂汗、用退热贴、酒精擦浴……
殊不知,这些常用的措施,弄不好反而会害了孩子!
冬天,“发烧”是每个小朋友成长路上都会不定时造访的不速之客,家长到底该怎么办?
1. 中药灌肠导致肾衰竭

所谓的灌肠退烧,就是把药物通过肛门注入直肠,以此来达到治疗目的。在大城市的医院,可能很难看见灌肠的踪影,但在许多城镇、乡村,仍有使用。
孩子的肠道非常脆弱,如果操作不规范,轻则损伤粘膜,重则还会导致肠道穿孔。
另一方面,肠道给药不好控制药量。灌肠后一些药物还是会流出来,连医生也无法准确判断孩子究竟吸收了多少。一旦用药过量,就很容易损伤孩子娇嫩的肝、肾等脏器。
直肠滴入不是一种安全、无菌的给药方式,肠道内含有很多细菌,有可能随着滴入液进入肠道深处,造成污染。远期的严重后果,如是否损伤肠道粘膜、改变肠道内酸碱度,是否会引发直肠细胞的变性、坏死,危害无法估量。
2. 捂汗退烧导致窒息
捂一身汗,病就好了。因为往往大人发烧时,出完汗烧退了就舒服了,所以很多人以为是出汗治好了发烧,却不知出汗是机体自发的一种降温方式。孩子的体温调节能力远远不及成人,所以加衣服、盖被子,往往是越捂越热,甚至会出现41℃以上的超高热。
有一部分孩子会因为温度过高导致脱水或热性惊厥,1 岁以内的孩子更有捂热综合征的危险,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和呼吸循环衰竭,严重时致死。
3. 酒精退烧容易中毒
虽然酒精能扩张血管,蒸发时带走大量热量,有助于帮助降温。
但是,婴幼儿的皮肤也非常稚嫩,角质层薄,黏膜血管丰富,一旦家长没有把握好酒精的浓度,很容易对宝宝造成损伤,并且皮肤可能会吸收酒精,进入宝宝体内也存在一定的健康隐患,建议家长不要自行给宝宝采用酒精擦浴的办法。
东莞的一对父母用1000 毫升的工业酒精给孩子擦拭退烧,结果孩子当即不省人事,送到医院抢救后还是不治身亡。这个量放在成年人身上都受不了。
4. 退热贴是心理安慰剂
退热贴,可以说是“网红”产品了。退热贴解释的原理是通过高分子凝胶中水分的气化将体内的过多热量挥发出来,从而降温。看起来很玄乎很有道理呢!但其实,退热贴就是一款贴上科技标签的安慰剂。
用退烧贴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缓解孩子的疼痛,而不能退烧。
有些家长喜欢用退热贴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觉得发烧要保护脑袋。因为很多人认为发烧会烧坏脑袋。
而事实是,除非是超过 41°C 的超高热,或颅内感染引起的发烧,一般发烧并不会烧坏脑子。
而且,人体内的温度会通过血液的流动达到平衡,不可能通过给额头的一小块皮肤降温来降低颅内的温度。
有些退热贴里面添加了冰片、薄荷、桉叶油之类的物质,这些东西会让局部皮肤感觉凉意。但并不是真的的降温。
5. 重复使用退热药伤肾
重复使用退热药,是最容易让家长忽略的。不少家长为了缓解症状,到药店一买就是好几种,给孩子吃这种不行就吃那种,有的甚至全部混在一起吃。
殊不知“是药三分毒”,更何况一些感冒药药名不同,却具有同样的成分,同时吃等于剂量超量。市场上很多感冒药一般为复合制剂(包括退热、止咳及抗过敏成分),不建议家长自行给2岁以下的孩子服用。
正确退烧应该怎么做?
1. 发烧不一定是坏事
首先,家长应该认识孩子发烧不一定是坏事。
相反,体温升高可以减少孩子体内微生物的复制和繁殖,也可以提高人体的炎症反应,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清除,发烧对孩子的病情恢复是有利的。
最新美国儿科学会关于退烧的最新指南里反复强调,除非是高热(38.5℃以上),发烧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相反是有好处的。中医也认为这是正邪交争的结果,有助于机体驱除病邪,不要急着退热。
2. 高于38.5℃要服药并就医
但当宝宝体温超过38.5℃,伴有精神萎靡、过度兴奋、异常哭闹、咳嗽、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时,或者发热超过72小时,就需要您带着宝宝去医院就诊了。
目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有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百服宁)和/或布洛芬(美林)两种。服用前除格外注意剂量外,还要注意有无其它不适症状。
孩子发烧了,家长要学会科学退烧